老实人人欺天不欺,我们见到的老实人被骗子所欺骗,但是骗子终究会被抓住,然后锒铛入狱。老实人就会接受教训,不再被人欺骗。这就是人欺天不欺的道理。说到底,聪明人还是愚笨的人,都是有存在的道理。
关于“上智”和“下愚”,历来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而下愚就是“困而不学者”。孔子也承认“生而知之”,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后天的学习。
聪明人都有一定的天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一个大智慧者,重点还是后天的学习。不论是古代的先贤们,还是现代的学者们,那一个人不是通过认真学习才取得成就的?靠小聪明干出大事情的人几乎就是微乎其微。孔子在这里所说的上智一定不是天生的聪明人,更不是说“生而知之”。
有人说孔子所说的下愚,就是“困而不学者”。这和孔子所说的“下愚”就不是一个意思。孔子所说的下愚,是指心智愚笨的人,这是天性。孔子所说的“困而不学者”是说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是指懒惰的人。这两者就不是一种人。说孔子所说的下愚就是“困而不学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有一个叫孔国安的人,在为《论语作注释时是这样说的:“上智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强贤。”有很多的人对孔国安的这一句话是这样理解的,上智的人就是一件坏事都不做的大好人,而下愚人就是一件好事都不做的大坏蛋。
对于孔国安这句话这样理解应该是十分误的。孔国安说的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如果孔国安说的意思是“上智的人就是一件坏事都不做的大好人,而下愚的人就是一件好事都不做的大坏蛋”,那孔国安这个人就是一个十分浅薄知了。好像孔安国并不是一个浅薄知的人。
对于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大家的争论实在太多了,多的使人所适从。很多的人都认为,是人都应该有变化,是人都应该向更高层次变化。
智慧的人应该向更高的智慧变化,愚笨的人随着生活不断变化,和外界不断交往,也会变的智慧。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不会一尘不变的。孔子的“不移”似乎是在因循守旧,没有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其实,孔子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而且是一个极其智慧的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事物发展变化这个大道理?其实孔子要比我们这些普通人还要知道的多,而且对事物的变化的规律比我们这些常人要明白的多。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是在说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是说该变化的一定要变化,不该变化的就不要勉强的变化,变化也是随缘的变化。揠苗助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聪明人要变得更聪明,其实一个人太聪明,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以免物极必反。
笨人变得更笨,就失去了他忠厚淳朴的优势,就会让人讨厌。当然,聪明人也可以变得更聪明,太聪明的人也会让人讨厌。我们应该知道,笨拙也有他笨拙的可爱之处,变得太聪明了,就不是那么可爱了。
天生万物,万物各有形状,驴生驴,马生马,任凭他们各自的形状生长,随心所欲该有多好。愚笨的人不一定就会觉得自己愚笨就不好。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有什么不好吗?
司马迁曾经说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孔子在这里就是要告诉人们,任何事情不要过分的强求,还是自然一些比较好。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做事情不要过头,还是自己本来的面目最好。
过分的要改变自己或者过分的要改变别人,都不一定是个好事情。眼睛还是自己的眼睛好,鼻子还是自己的鼻子好,脸还是自己原来的脸好看,心脏更是自己原来的好用,自己的东西不要随意改变。
什么事情都不能过激,人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是这样的,物极必反,这是自然规律。
孔子在这里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已经很聪明的人你就不要再聪明了,聪明得过头了就是愚蠢。你已经是很愚蠢的人了,你就不要再愚蠢了,你如果再愚蠢就不再是人了,就该和猪牛在一起生活了。
泱泱大千世界,纷纷人海如潮,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各归其位,各得其所,静静的观看风起云涌,悄悄观看潮起潮落。美哉,大潮如海的人类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