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的一条至理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作为一句醒世良言,被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所追捧。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看起来是在说打仗的事情,其实是在讲人的气节的事情,在讲尽忠报国的事情,也是在讲维护国家尊严的事情。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春秋时期,大国一般有三个军,一个军是一万二千五百人。匹夫指的是老百姓,应该指的是一般的普通人,包括所有的人。孔子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军队里面的将士。
孔子在这里是说,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夺取三军主帅的生命,但是你夺不走将士们的志气。因为将士们的命运是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国家存在,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就会幸福,这个国家不存在,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就会遭殃。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君能够实行“德政”,很好地爱护自己国家的民众,能够给这个国家的民众带来幸福,民众就会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德政”的威力。
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名言,千百年来激励多少英雄豪杰高喊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奔向战场,和敌人殊死战斗。
孔子一直都是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胜败兴亡,主要依靠的是民心,民心所向,往而不胜。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也是一种“忠”国、“忠”君的思想,也说了统治者“以德治国”发挥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是统治者把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当国家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一致的时候,民众就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能够把国家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捆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以德治国”。
这里孔子也是在说人生的价值问题,一个人生存在人类社会上,总是要干一些事情吧,只有干一些事情,自己活的才有意义。那么,干什么事情才活得有意义?孔子认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活的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精忠报国”。
我们都知道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按道理来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着悠久的历史上,在着悠久的历史当中,屈死的忠臣义士自然不在少数,但是唯独岳飞的名气之大,影响之广,人可比。究其原因,还是岳母在岳飞背上刺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可见这“精忠报国”是多么的受民众爱戴。
孔子认为,对君王尽忠和报效国家是一致的,对君王尽忠就是报效国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君王才能代表这个国家,而且只有君王才可以向全国发号施令。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国家的君王没有了,这个国家就会被别的国家吞并,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亡国的国民命运是十分悲惨的,就会被战胜国分配给他们国家贵族做奴隶,任其驱使。
那个时候的国家、国君、国民的命运,应该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谁也不能轻视谁,对于任何一方的轻视,就会造成亡国灭种的危险。所以,孔子一直都是主张“以????????????德治国”,国家要保护民众利益,民众要维护国家的权威。
孔子在这里也是在说人的气节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气节是十分重要的。在孔子看来,人可以没有生命,但是不能没有气节。一个人有了气节,这个人就没有了根本,气节也是每一个人实现人生完美的必要的条件。
北宋名将杨业,在和辽军作战中战败,绝食三日而死,实现自己的完美人生,千百年来受到了世人的敬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都是要死的,死和死大不一样,有的人死的猥猥琐琐,战战兢兢。可真正有气节的英雄好汉,死的表现形式大义凌然,死的豪气冲天。
孔子一直在倡导着道德修养,说明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为了远大的志向而为之奋斗终身的人,都是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人格完美的人。没有很好的道德修养的人,也就没有人格的塑造,就不可能有报效国家的志向,也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有人认为,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意思就是说,三军不可夺帅,如果把帅夺走了,匹夫的志气也就没有了。
也有人说,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夺帅”的意思是说,三军可以更换主帅,但是,匹夫不能没有志气。
其实,孔子所说的“夺帅”就是夺帅,就是说,三军可以被敌方夺取主帅的性命,但是夺不走将士们的志气。“三军可夺帅”和更换主帅更不是一个意思。更换主帅是君王的权力,更换主帅和“匹夫不可夺志”没有直接的关系。“夺帅”是战争对方的作战的结果,主帅被敌方夺走了,自然会影响将士们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