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主帅被敌军夺走了,将士们的士气不能改变,只要将士们的士气还在,就能重振军威,以力再战,就有取胜的可能,“哀兵必胜”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孔子在这里还是在说“以德治国”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国君的“以德治国”,虽然三军的主帅都被敌军夺走了,但是将士们还是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士气高涨。
“三军夺帅”是一种极其艰难的事情,自古到今,人们都知道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人实在不是很多,历史上能做到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人也就只有那么几个人,项羽、李广、赵云、关羽、秦琼、薛仁贵,大家也只是这么说,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
三军之中夺帅,那肯定不容易了。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夺帅是依靠外力来完成的,那就是说打仗有胜有败,打败了让对方把主帅夺走了,这虽然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北宋可是一个泱泱大国,让金国把宋微宗和宋钦宗两个皇上给夺走了。孔子说三军可夺帅,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可是,要想夺匹夫之志靠外力是完不成的。将士们的斗志,是一个内敛的功夫,也是长期修养的结果,也是“精忠报国”的志向。
孔子在这里是要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才能做得到的,但是已经成型的人格魅力,是靠外力是征服不了的。
我们不说太远的,就说近一点的吧,狼牙山五壮士,大家都知道吧;八女投江,大家也是知道的。他们那种坚强的爱国精神,那种坚毅的人格魅力,是长期受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才形成的,日本人的武力是万万征服不了的。
孔子在这里也告诫人们,人格志向要比生命更加重要,一个人的尊严比生命更加可贵。这里指的是有一定的道德修养的人。只有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才是一个人格完美的人,才是一个不可夺志的人。
一个人的志向和一个人的尊严,可以说是人类生命的自然,也可以说是人类自身修养的结果。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独立的人格,任何人都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肆意侵犯和剥夺。当一个人的志向和尊严被别人情剥夺的时候,他的生命就变成人生价值的第二位。一个人没有了尊严,要生命还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孔子说每个人都要有道德的修养,要塑造人的最好的人的品格,孔子说的十分中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塑造,是一个人能够成为成功人士的必备的人格魅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捍卫国家的尊严,捍卫民族的尊严,当然是十分必要的。捍卫国家的尊严,要全国的人一起行动,齐心协力,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民族的尊严也是一样的,需要全民族来捍卫。
国家的尊严需要全国人来捍卫,那么个人的尊严就需要国家来维护,如果每个民众的尊严得不到国家维护的时候,国家的尊严也就没有人去捍卫了,其实,也没有必要再捍卫了。
比如说晚晴政府吧,那个时候,各国列强在中国大地上肆意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杀人放火,为非作歹,以晚晴政府为代表的国家保护不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老百姓当然也就不会再捍卫晚清政府的尊严了,更不会用生命去保卫晚晴政府。晚晴政府的灭亡就成了定数。
当全民的道德素质、教育素质普遍提高的时候,就会懂得尊严的重要性,就会懂得尊严是高贵的。人们就会把自己的尊严当生命一样的来维护,很多的人都会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也是在珍惜自己的人格。
在孔子看来,当国家全力维护国民的尊严的时候,全民就会同心竭力维护国家的尊严,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人的尊严是国家给的,国家大于父母,尊严大于生命。
比如说西汉时期的苏武牧羊的故事,他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在匈奴牧羊十九年,忠心永志不改。由于苏武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他们为什么能够永志不改,主要他们知道自己的尊严是国家给的,十分尊贵,是不容侮辱的。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气节是和国家的尊严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气节大于一切。
一个人的尊严离开了国家的维护,就什么也不是了,留给他的就是任人践踏。比如说在日本人对我国实行亡国灭种的时候,全中国人民奋力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就是为了保卫国家,也是为了维护民众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