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泰伯篇里孔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其实也不复杂,不在这个岗位上,就不要去谋划这个岗位上的事情。
既然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也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孔子为什么要正儿八经说出来,而且还说的是那么的严肃。其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并不简单,它蕴含着一个大道理,关乎着人类世界道德品质的提升的大问题。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曾子是这样说的,“君子思不出其位”。这里是说君子考虑问题,是不超越自己的职责范围的。如果考虑问题超出了自己的职责范围,那这个人就不是君子了,不是君子,那就是小人。
孔子着重把这个问题从道德层面上去考虑的,孔子认为,一个人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谋划事情,就是不安分守己,一个不安分守纪的人,就会有很多的非分之想,一个人拥有了过多的非分之想,这个人就是一个不道德的。
一个人的非分之想太多了,就会不符合道德范畴,也不符合做人的原则。其实,孔子在这里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在说做官的官位,也不是在说一个人的职务,更不是在说国家的公务人员。他是在说这个国家的全体国民。
儒家思想里面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孔子最早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儒家思想又把它拓展到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不论他们怎么说,中心思想就是要人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好自己的工作。
就是说:皇上干好皇上该干的事情,臣子干好臣子该干的事情,父亲干好父亲该干的事情,儿子干好儿子该干的事情,丈夫干好丈夫该干的事情,妻子干好妻子该干的事情。
人类世界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每个人都要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也不要超越自己的职责范围,皇上当的就要像一个皇上样子,做大臣的就要像一个做大臣样子,做父亲就要像一个父亲的样子,儿子就要像一个做儿子的样子,丈夫就要像一个做丈夫样子,做妻子也要像一个做妻子样子。
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职责范围,就违背了曾子所说的“君子思不出其位”。那就不是君子所为,那就是小人所为。
孔子是极其推崇周礼的,周礼的等级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是坚决不能越位的。周礼对于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职责都规定的都是清清楚楚,每个人坚决不能越位,把越位看成是非“礼”。
“礼”是一个严格的行为规范,那么非“礼”就超出了严格的行为规范,对于超出严格的行为规范的人,是要用十分严酷的制裁方式予以制裁。
因此,孔子严肃的告诉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和乎礼的你就不要去看,不和乎礼的你不要去听,不和乎礼的你不要去说,不和乎礼的你也不要去动。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给全体国民制定的行为规范,全体国民就应该严格的遵守,严格的执行。如果不能严格的遵守,也不能严格的执行,那就是“非礼”。
一个人有“非礼”的行为,就会受到了严格的惩罚。对“非礼”行为的惩罚是顺天理,合天道的自然法则,如果不严格惩罚“非礼”就是悖逆“天道法则”。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伦道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属于人伦道德范畴里面的“礼”的行为规则,儒家思想十分重视。
可能很多的人都会认为,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你既然你不是当官的,你就不要管当官的应该管事情了。你不是当官的,总是想当官人的事情,就属于瞎操心。
用现代人的思想,从字面上解说,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在其位,就是在一定的位置上,谋其政,那就是想着国家的大????????????事情,也是在想着自己应该管理国家政务上的事情。
其实,孔子也是这样想的,你不是一个国家的君王,总是想着国王的事情,你的目的是干什么?孔子认为这种越位想法,其目的就是想着犯上作乱,犯上作乱就是“非礼”,就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
为了不让人们胡思乱想,更不能让有非分之想的人犯上作乱,国家就制定出了许许多多的礼法,有了这些礼法,人类就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就会安分守己。这样也就不能犯上作乱,就可以保持国家的安定,保持社会的稳定。
很多的人都认为,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在说越位、越权的事情,不应该属于什么大事情,在当今的社会越位、越权比比皆是,国家不是也好好的吗?。
孔子可不是这样认为的。孔子认为越位、越权就是越“礼”了。越“礼”就是“非礼”,“非礼”就是败坏人伦道德。“非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违法乱纪,但是,现在的违法乱纪不一定是犯罪。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在说“非礼”,“非礼”既是一种违法,更是一种严重的犯罪。
当今社会违法不一定是犯罪,但是,西周的“非礼”那一定是犯罪。西周对于违犯“礼”和现在的“违法犯罪”,处理的方式方法完全是不一样的。违反西周的礼法那是要割鼻子、割耳朵、挖眼睛的。
周朝的很多的礼法制度在执行起来都非常严格,也非常的残酷。但是,西周的礼法在制定上,都是很人性化的,也很理性化,都是很温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