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在西周是广泛应用的,也是公著与众的,而且大家都是十分明白的。
这里说的“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对大夫以上的官员不适用刑法,对老百姓不适用于礼法。这种理解好像太笼统,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没有说出他真正的意思。
所谓的“刑不上大夫”,说的是大夫以上的官员都是知礼的,也是懂法的,如果他们犯了法,不是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周礼不是这样认为的。
在西周时期讲究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讲究的是罪刑相等的原则,犯什么法,就受什么刑。在量刑的时候,不考虑犯罪以外的事情。所以说,大夫以上的官员,在他们犯了“越礼”以后,不能因为他们知法犯法,就要加重处罚。知法犯法不能作为加重处罚的依据。
“刑不上大夫”还有一种意思,周王朝的礼法对大夫以上的官员,不施以酷刑。这是因为大夫以上的官员,一般指的都是贵族阶层,贵族阶层一般都是世袭的,贵族都是有尊严的。再就是能当上大夫以上的大官,都是有文化的人,就是“越礼”了,受刑罚也是有尊严的受刑。就是死,死的也应该有尊严。
西周时期的刑罚十分残酷,而且非常带有侮辱性,比如说割舌头、割鼻子、割耳朵、挖眼睛、砍手、宫刑这都是轻的,还有一种刮刑,那是非常残酷的,要刮三千六百刀。这不但残酷,还有极大的侮辱性,因此,大夫以上的官员获死罪,一般都是以自杀为主,或者是赐予药酒、赐白绫三尺,要求他们自裁。不会对他们施行酷刑。
我们学习过周朝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周朝的时候,没有对那些重要人物施以酷刑的范例。但是大夫以上的官员违反礼法,同样还是要受到一定的惩罚,但是他们受罚都是比较体面的。
“礼”不下庶民,就是说很多的“礼”不适用于老百姓,“礼”的适用范围重点是在士大夫等上层人物当中实行的,最主要的是在士、吏这个范围之内比较实用。
老百姓可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面生活,不需要有过多的“礼”数约束,因为老百姓生产、生活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学习这些复杂的礼教,也没有必要学习这些繁杂的礼教,所以,周王朝就不要求老百姓使用过多的复杂的“礼”。
因为周朝的“礼”是十分繁琐的,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都是由周礼来约束的。比如说国王可以吃牛肉,大臣是绝对不能吃牛肉,就是这样的事情周“礼”里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国王可以吃牛肉,大臣不能吃牛肉,这些规定在老百姓中间不适用,老百姓想吃什么肉就吃什么肉。老百姓只要有牛肉,照样可以吃牛肉。所以说,老百姓不适用“礼”,完全是为了老百姓生活得轻松快活。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就显得是那么的人性化,特别是“礼不下庶民”,完全是让老百姓生活的舒适宽松,生活得自由自在。
我们可以从《诗经里面看得出来,那个时候人们生活环境十分宽松,人们生活得也十分的开心,男女之间可以在田间地头自由自在的谈情说爱。劳动场面里面的男男女女也可以开心的打情骂俏,对于老百姓没有过多的“礼法”规范。
这主要取决于西周的礼法适用范围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西周“礼”的流程是十分繁琐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简直是在折磨人,使人的精神很难承受。“礼”折磨也主要是在折磨那些士、吏、大夫,和老百姓没有关系。由于老百姓接受礼法的能力有限,精力也十分有限。所以西周的统治者“礼”的方面对于老百姓的要求就不那么苛刻了。
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当官的要怎么做官;做学问的人怎么做有学问的人;老百姓要怎么做老百姓;富人要怎么做富人;穷人要怎么做穷人;老年人该怎么做老年人;年轻人该怎么做年轻人。就是说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什么样的年龄上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严格的规定。做的好就是“尊礼”,做不好就是“非礼”。
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家的理解也不一样,有的人说孔子的这一思想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孔子为什么不让民众关心国家的事情呢?
这种理解,偏离了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基本意思。孔子周游列国,大力宣扬德政思想,不也是在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吗?怎么可能不让别人关心国家大事呢?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主要是在说每个人都应该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干好自己应该干的事情。当官的就要忠于君主,干好君主要求他干的事情,也就是说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学问的就安心的做好自己的学问;种地的就要种好地,让自己的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最好还能吃上一点肉;老年人安心养老,不要多管子女的事情,也不要操闲心;年轻人要有上进心,尽可能多的为国家效力。
西周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政治管理事务就十分规范,制定的细节就很仔细,也很人性化。国家的行政管理任何人都不能越轨,更不能越权。
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孔子看来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这是违背道德的,有心怀谋逆的嫌疑,属于一种犯罪。反过来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拿着国家的俸禄,不为国家干事情,也是一种犯罪。
在其位,不谋其政,违反了道德准则,是道德品质恶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是道德调整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这就是一种不“忠”的表现,不忠于国家、不忠于国君、也不忠于国民。孔子深恶痛绝的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受到了国君的恩赐,却不效忠国君,不知道报恩。孔子气愤的说,这种人就是小人。
曾子“思不出其位”,就是要求官员,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忠心效力国家,把国君交给的事情办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忠于国家,忠于职守是官员的职责,更是要求官员要知恩报恩,思德尽职,做一个美德传世的人。也要求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干好自己该大事情,天下太平,百姓安宁,缔造一个和谐的大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