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吾之忧也。”
在这里孔子是说:人们不能很好的修行自己的品德;人们不能很好地去做学问;人们不能追随正义的事业;人们做了不善良的事情还不愿意改正。这些都是让孔子最为忧虑的事情。
孔子在这里首先担忧的就是人们不能很好地修行自己的道德品质,对于人们不能很好的修行自己的道德品质,孔子感到非常的忧虑。
能引起孔子的担忧,应该说他所处的年代,道德的修养出现了问题。让我们看看孔子生活的时期,人们的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孔子生活的时期,是春秋的晚期,正是诸侯纷争时期,周王朝逐渐走向了衰落,周朝的各项制度都受到了全面的挑战。这种挑战,影响着周王朝的各个方面,这里面也就包括着周朝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礼乐体系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
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体系,也就是说重新制定一个新的道德标准。建立这种新的道德标准,这一重要任务就落在了上层社会的士阶层的身上,这个时候的士阶层不但是新的道德标准的制定者和倡导者,也是政治治理的参与者,还是新文化的引领者。
士阶层不但是要推动新的道德标准的建立,更主要的是要在社会上率先践行新的道德标准,保证新的道德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推行。
这个时候,各诸侯国忙着群雄逐鹿,仗打的不亦乐乎,周朝的道德标准已经彻底破坏,新的道德标准还没有建立。这个时候胜利者成为当时诸侯国中的霸主,这里所说的胜利者主要是军事上的胜利者,但是要让其他的诸侯国心服口服,这就需要一种新的道德理念,实现以德服天下,从而实现他的霸主地位。
士阶层作为新的政治组合中的主要参与者,制造和产生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以维护霸主们的统治地位,就成了士阶层义不容辞的责任。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文化上的百花齐放的文化大繁荣,在这个文化大繁荣时期,各种文化出现了大融合、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局面,这种新文化的大繁荣,为建立新的道德标准奠定了文化基础。新的文化大繁荣的氛围为新的道德标准的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春秋时期通过士人阶层的努力,新的道德标准逐步得到了建立和推行。新的道德标准的建立,为当时的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春秋时期的道德体系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新的道德标准的建立,推动者春秋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影响着春秋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士人阶层是一个精英阶层,他们为新的道德体系的建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新的道德标准的建立,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大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士人在新道德标准的建立上,没有辜负历史的使命,是值得肯定的。
新的道德标准产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建立春秋时期的新的道德标准,就是“敬、仁、让、忠、信。”为中华文明道德标准的建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那个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社会不安定的历史时期,但是,是人们制定的新的道德标准,还是坚定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促进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德政”是儒家思想极力提倡的一种政治主张,春秋时期儒家的“德政”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弘扬,对当时在政治上影响力很大。在推动和建立“德政”思想方面的主要人物就是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的精英们。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当时,孔子主张比较系统的实行政治思想教育,孔子以“仁”和“礼”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教育的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以及“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