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另外一个杰出的思想家,他是从人性的方面提出了“性本善”的道德教育观点,并且提高了“义”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他还首次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仁政”理念。
荀子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位大思想家,他提出了与孟子思想一个相反的观点“性本恶”。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礼法教育的的观点,要求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在教育中的结合。
春秋时期,人们还是十分重视对道德的修为,特别是当时的士人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有了士人对道德的修养,才有了新的道德标准的形成和发展。
在当时人们修德的风气还是比较浓厚的,孔子在叹息人们不修德的感到担忧的同时,也在极力劝诫人们一定要修德。
孔子忧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学之不讲”。孔子在这里把道德修养和做学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必须要做学问。他认为一个没有学问的人道德品质也就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学问是道德品质的基础。孔子认为一个人有了学问才能很好地修养道德品质。那么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人们做学问的意识是怎么样的?
我们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在春秋时代,是一个文化大繁荣的时期。在西周以前,贵族和平民的等级森严,贫民只能从事农业生产,自然没有机会叫求学问,做学问是贵族的专有。
到了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在孔子的“有教类”的思想推动下,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会有很多的做学问的人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学问,也议论时政,所以春秋时代,做学问的人风起云涌。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当时的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农家等,都有自己的理论思想,各自宣扬自己的思想。这一个时期,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十分活跃时期。当时的各种各样的理论思想、文化思想、学术思想是那么的璀璨夺目。
人类世界本来就该是这样的,纷纷扰扰,川流不息,穿红的,穿绿的,穿蓝的,穿黑的,飘飘然你来我去,这才是五彩缤纷的人世间。吃酸的、吃辣的、吃咸的、吃甜的各种味道才能使人笑逐颜开。如果这个世界上人们都吃一种味道,都穿一种颜色,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政治比较松散,各政治集团的实力都比较小,当时最少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家,小的国家还没有我们现在的一个县大,有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一个乡镇那么大。
在春秋时期,耍老大的就是那么几个国家,这就是称霸一时的著名的春秋五霸,这五霸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公。
虽然春秋时期,战乱比较多,但是这个时候的能人辈出,各种文化思想,各种学说理论层出不穷。那个时候儒家还是一个不太受欢迎的学派,当时著名的儒家弟子荀子教出来的李斯、韩非子等学生都是著名的法家人物。
春秋过后,文化繁荣盛世也就成了一个回忆。两千五百多年再也没有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列子这些旷世奇人了。
两千多年前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不论是人的道德修养,还是人们对于学问的钻研,都是顶尖的。正因为有了一大批道德修养高超,思想活跃,才创造出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这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各种文化,各种思想大繁荣、大碰撞的时代,完全没有必要让孔子他老人家忧虑。
思来想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在为以后所担忧,也许是为两千多年以后的在担忧,人类社会正应验着孔子的担忧。从道德的修养,到学术上的歪风邪气,不难看出孔子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孔子所说的“闻之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都是在说两千年以后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得不敬佩孔子思想的高远和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