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岐晋三支支吾吾。
首先是不能为难话不投机半句多栾语,他已经帮过自己了。
其次是不想为难这个岐晋三,他有他的职责和行事做人的方式,不要和他过不去。
就说:“你通报就行了,公事公办的那种,谢谢你。说人族第七把刀来见,也可以再重复一句,说人族第七把刀也是人族第七护法,他们俩是一个人,来见宫主,有要事相商。”
岐晋三去了,事关重大的事情他要亲力亲为,不能出半点差,特别在这多事之秋的时候,否则饭碗就是个问题。
他的身份变了?
他不是本国人?
也不能随便再见真言尊者,怕他受到不必要的波及。事情好还好,若事情不好了就是害了他。他和自己一定有些渊源,要不也不会知道他那根头发的来历了,这要追溯到过去。
在另一个意识的意识内。
的确,我可以实际上从菟裘城到到帝俊国城,也是七百里。和瓮城是三角形,各自距离等同,都是七百里。
这三个地方我都去过,遵循千卷书和万里路的道理,一定是书读了,路走过了,在我的思维里有一个框架。若非呢,我没有去过经历过,这也是一种比喻,我只能凭借其他描述得来的想象来界定帝俊国城和瓮城。
我在一个点上,这个点是其他两个点的界定。
我必须知道一个地方在哪里,这样你才欺蒙不了我。他不是叫三十八号吗,是糟地塌方城布道乡甘露村人氏吗。
实际上,我可以从菟裘城走到帝俊国城。
在意识上,我从菟裘城走到帝俊国城更有意义。这就像回忆,我曾经从菟裘城走到过帝俊国城。不在于是怎么走的,摇曳生姿或匆匆过山穿林,而是说明两个地方,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
我的记忆是一个旷世的杰作。
在我回忆也就是复述的时候,我强迫自己再一次完成。
不断地沉到心里去,意识再现一个世界,七百里地连接着帝俊国城和菟裘城。
现实和意识也就是所谓虚幻和真实的交叉,从意识到现实,又从现实到意识,是别开生面的追求。我愿意把距离虚化,不在意距离,我走的是意识之路,在我心的版图上,这两个地方本就不远,远也不远,远不是问题。
空间问题的此性是一个标记,伸缩性是缩地三尺、缩地九尺、缩地三百里、七百里的一步之遥,近在咫尺。打个比方,你从遥远的帝俊国城而来,你向我谈起那里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时眉飞色舞,如在你的目前,也如在我的目前。
把你的所见成为我的所见。从你的意识里搬运到我的意识里。
如果不是当面,那么就是你的意识能够行走,我的意识能够接受。或者是我的意识去了你那里,你“看到”了我的意识。传递性是空间的第三个特性。
是利用空间传递空间。
你不认识这个人,不要紧。我把他的照片带过来了。
正面侧面的肖像都有,你去瓮城寻找他,见面的第一时间就把他灭掉,千万不要叫他跑了。
意识空间的传递性比现实的传递性更方便快捷。咱们俩不用见面,你把他的照片传真给我就行了或者给我推送一则心语。或者我们都曾经意识到过一个现象,和这个人只是谈了三句话,或是只看到了他的一个背影。就决定放弃此次行动,不能把他杀死。
只是交流三句话只是一个背影,但所知道的是难以想象的深刻。
也许是我能够知道得多,也许是他故意表现得多,总有一项在我们之间存在。
那已经不是表面而是内里的揣度。
是意识深入到意识里。
这需要很多“艰苦”的训练,但也许是兴之所至。